為了促進中西醫結合檢驗醫學發展,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承辦的“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 于2025年7月17-19日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迎賓館舉辦。
本次會議期間,歐蒙舉辦了以“抗磷脂抗體在神經疾病中的應用”為題的專題會,并非常榮幸邀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邵春青教授擔任講者。
邵春青教授授課
在臨床診療中,抗磷脂抗體及抗磷脂綜合征(APS)與神經系統疾病的復雜關聯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邵春青教授圍繞“抗磷脂抗體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為各位同仁帶來了系統且深入的知識梳理,助力臨床實踐中對相關疾病的精準識別與診療。
01 抗磷脂抗體與APS:基礎認知先掌握
抗磷脂綜合征(APS)作為一種由磷脂抗體引發的非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臨床特征表現為反復的動脈、靜脈及微血管血栓、習慣性流產與血小板減少,血中可檢測到抗磷脂抗體。據數據顯示,其患病率約為40-50/10萬,總體人均發病率0.5%。
抗磷脂抗體并非單一抗體,而是以磷脂和磷脂結合蛋白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總稱,可分為標準化與非標準化兩類。標準化抗體包括抗心磷脂抗體、抗β?糖蛋白Ⅰ抗體(IgM、IgG型)及狼瘡抗凝物,是實驗室常規檢測項目;隨著研究深入,抗心磷脂抗體的IgA型、抗β糖蛋白Ⅰ的IgA型、PS/PT等非標準化抗體也逐漸進入臨床視野。
02 發病機制與診斷標準:新舊標準有何不同?
APS的發病核心在于抗磷脂抗體激活內皮細胞、血小板等,引發炎癥和血栓,導致血管病變、妊娠并發癥等;對神經系統,還能通過非血栓機制直接損傷神經細胞膜。
診斷標準方面,2006版悉尼標準要求“1項臨床標準(血栓/異常妊娠)+1項實驗室標準(標準抗體兩次陽性,間隔12周且中高度水平)”。
而2023年ACR和EULAR發布的新版標準有了重要更新:
- 增加了“入圍標準”:入組需“3年內1項臨床標準+1項實驗室標準”(臨床領域至少3分,實驗室領域至少3分);
- 臨床標準全方位拓展并定義了APS的6大臨床主征(Domain),包括aPLs相關微血管病變、心臟瓣膜病變和血液系統損害等;
- 實驗室標準不再強調“抗磷脂抗體間隔至少12周檢測兩次持續陽性”,而是根據抗體類型、是否持續陽性及中或高滴度賦予不同分值。
新版標準雖更全面,但也存在缺乏新方法學、對病理妊娠要求過嚴等局限。
03 神經系統表現:多樣癥狀需警惕
APS在神經系統的表現可謂“全面覆蓋”,從常見的腦卒中、TIA、腦靜脈竇血栓形成,到頭痛、癲癇、眼部綜合征,再到記憶力減退、癡呆甚至罕見的舞蹈癥等,均可能與之相關。
以腦卒中為例,它是APS在神經系統最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尤其年齡小于45歲的不明原因腦卒中患者,抗磷脂抗體陽性率較高。而癲癇患者中,尤其是兒童群體,抗磷脂抗體陽性率也不容忽視,提示二者密切關聯。
邵春青教授還通過2個具體病例,生動展現了APS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診療過程,強調了抗體檢測的重要性。
04 檢測與應用:精準篩查是關鍵
那么,哪些神經科患者需要進行抗磷脂抗體檢測呢?邵春青教授指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約20%出現aPL陽性,即使存在動脈粥樣硬化也需aPL的檢測),高齡卒中(DWI病灶多發點狀提示高凝機制或規范治療后短期無誘因復發)、多血管供血區梗死(病因不明);非卒中腦小血管病,腦靜脈血栓形成及有難以解釋神經癥狀的患者,均應積極檢測。
除此之外非標準抗體(如PS/PT)的檢測也能有效提高APS檢出率,減少漏檢,為血清學陰性APS的診斷提供重要補充。
結語
此次分享讓我們深刻認識到,APS與神經系統疾病的關聯復雜且多樣。在臨床實踐中,分類標準不能替代臨床判斷,需結合患者具體表現綜合分析。對于中青年患者,若無明顯病因誘因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應積極檢測抗磷脂抗體,有條件時補充非標準抗體檢測,以提升診斷準確性,優化治療策略。
未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抗磷脂抗體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將更加明晰,為更多患者帶來精準診療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