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主辦的“共話自身抗體檢測的基層應用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自身抗體檢測與應用的專家共識》發布會”,于2025年7月11日在北京·馬哥孛羅酒店隆重舉行。
段朝暉教授發表致辭
當前,自身抗體檢測在臨床診療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診斷,自身抗體檢測已成為連接實驗室與臨床的重要紐帶。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疾病譜系不斷擴展,基層醫療機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療能力與檢測技術應用方面仍存在顯著差距。
本次會議具有三大核心目標:
其一,深入解讀專家共識,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科學、規范、實用的自身抗體檢測應用指導方案;
其二,聚焦臨床需求,追蹤前沿進展,促進檢驗結果向臨床診療的有效轉化;
其三,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切實提升基層診療水平。
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檢驗醫學專家、臨床專家以及基層醫務工作者代表共聚一堂。期待通過深入交流與探討,共同為提升基層自身抗體檢測能力貢獻智慧與力量。相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必將為基層醫療發展開拓新思路、提供新方案。最后,預祝本次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演講環節
劉愛霞教授發表演講
講題:《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自身抗體檢測與應用的專家共識》解讀
劉愛霞教授深入解讀了《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自身抗體檢測與應用的專家共識》。共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基層醫療機構合理選擇自身抗體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規范其實驗室檢測質量,為自身免疫病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初篩和長期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劉教授指出,全球自身免疫病(AID)的發病率與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慢性病,我國常見AID的發病率超1‰。然而,基層醫療機構因專科建設不足、技術及人才匱乏,導致AID誤診漏診率高,其初診和長期管理對基層診療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共識響應國家政策(如《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及臨床需求,由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旨在指導基層規范開展自身抗體檢測,實現AID的早篩、早診、早治和全病程管理。
《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自身抗體檢測與應用的專家共識》內容分三部分:一、基層常見自免疾病及診療思路;二、基層自身抗體檢測路徑及方法學推薦;三、基層自身抗體檢測質量控制要求。劉教授重點介紹了自身抗體主流檢測方法:包括間接免疫熒光法(IIFT)(ANA篩查金標準,占比86%)、線性免疫印跡法(LIA)(高通量篩查抗體譜)、ELISA/化學發光法(CLIA)(精準定量,CLIA增長迅速)。基層醫療機構需結合樣本量、成本、自動化需求綜合評估選擇適宜的方法,建議首選推薦的方法學,若與臨床不符則聯合檢測或多方法驗證。隨后,劉教授闡述了常見自免病的檢測路徑:以系統性紅斑狼瘡為例,首先以ANA陽性為診斷“入圍標準”(2019 EULAR/ACR指南),初篩推薦IIFT法檢測ANA,再進行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及抗磷脂抗體檢測(定量CLIA/ELISA);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中AIH 1型(90%)查ANA/抗平滑肌抗體(ASMA),2型查抗LKM-1/LC-1抗體,PBC必查抗AMA-M2抗體(金標準),AMA陰性時補充抗Sp100/gp210抗體(30%陽性);RA推薦RF、抗CCP/MCV抗體定量(ELISA/CLIA);干燥/硬皮病/肌炎以ANA譜為核心(IIFT篩查+靶抗原確認);抗磷脂綜合征需定量檢測抗心磷脂/β2GP1抗體(CLIA/ELISA)。最后劉教授強調了基層檢測質量管理的核心要求:人員需培訓考核(熒光判讀“雙人雙核”);儀器設備的維護與校準;方法學選擇及性能驗證;室內質控要求定性項目需陰性質控+弱陽性質控,定量項目需正常/異常雙水平覆蓋臨床決定限;實驗室應參加室間質評計劃,無室間質評項目需年檢2次(至少5份標本,80%符合率);報告IIFT需含熒光模型/滴度/建議,ELISA/CLIA需含量值/判定值/參考區間。
最后指出本共識將推動自身抗體檢測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普及和正確實施,對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自身免疫病的診療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王慶文教授(線上)發表演講
講題:基層醫療機構類風濕關節炎分級診療管理專家共識解讀
通過王慶文教授的介紹,我們得以了解深圳市“醫防融合”項目,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統籌、以市屬高水平醫院為技術核心、基層社康機構為落地載體的一項系統性工程。在類風濕關節炎(RA)重點病種的分級診療上五年來已取得了較大進展與成果。北大深圳醫院風濕科作為專科醫生團隊,在這期間完成了對RA疾病初篩AI早診模型的建立。同時,牽頭聯合全國 36 個省市的專家,共同制定并發布了《基層醫療機構類風濕關節炎分級診療管理專家共識(2024 版)》。隨后,王教授從 RA 的疾病負擔與診療現狀切入,對2024版《專家共識》核心要點進行了深入解讀。
當前,我國 RA 患者已超過 500 萬,是導致女性肢體殘疾的首要原因,但疾病緩解率遠低于國際水平。目前臨床仍沿用 1987 年和 2010 年的 RA 分類標準,而按此標準確診的患者往往已錯過早期階段。2012 年,北大人民醫院牽頭制定了我國早期 RA 分類標準,因此早期篩查成為提升預后的關鍵。然而,患者從出現癥狀到確診平均需 2–2.5 年,而社區醫生通常是首診接觸者。由于社區醫生多以公共衛生專業為主,日常側重老年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對 RA 認識不足,強化其對 RA 的識別能力成為實現早篩、早診和全周期管理的必要前提。
共識遵循“全專協同、同質管理”總原則,以盡早達到并長期維持“臨床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為總體目標,組建基層醫生和專科醫生協調管理的團隊。王教授介紹在過去4年中,專家團隊每月深入 1 個區開展宣教巡講。明確運行模式,即基層醫生負責篩查,專科醫生負責確診并制定或調整治療方案;隨后由專科醫生聯合基層醫生共同隨訪、監測病情。
針對基層醫生,現已建立系統化培訓體系,并按培訓水平將其分為兩級:初級醫生,承擔初篩、評估及健康教育;高級醫生:在初級職責基礎上,負責穩定期管理、并發癥識別,并獲授權開具專科藥物處方。
篩查環節以基層醫生為主,對具有高危臨床特征的疑似 RA 患者,立即向上級醫院風濕科轉診。確診及治療方案制定由專科醫生完成,包括達標治療和疾病活動度評估。王教授強調,社區醫生能否及時識別需上轉的患者至關重要:一旦出現關節外表現或并發癥,應通過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快速識別并盡快轉診。
同時,需為每位 RA 患者建立涵蓋確診信息、關節外受累情況、用藥方案及隨訪計劃的“RA 專病檔案”。專科醫生每 3 個月對患者進行一次方案評估。社區醫生則應開展多樣化健康教育,包括運動、飲食管理,特別強調需十分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于雙向轉診,除了那些疑似RA、疾病控制不好,社區處理效果不佳、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向上轉診外,還要重視患者的向下轉診。對于初診明確且方案制定完善、病情加重已重獲穩定、并發癥已經得到控制、藥物不良反應已經得到緩解的患者均可以轉至基層醫院,以保證醫療資源的充分利用。
最后,基層醫生的分級授權應由國家或地方衛健委、行業協會統一組織。成立教育委員會,持續規范培訓,定期考核并授予相應資質,以保證基層醫生的專業水平及積極性。
潘運寶教授發表演講
講題:多方法聯合檢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診療中的應用
首先,潘教授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隱匿、病種繁多,且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患者病程一般較長,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臨床實踐中,誤診、漏診、延誤治療等現象更是非常常見。除了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之外,血清內存在一種或多種自身抗體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一大疾病特點。自身抗體檢測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預測、診斷、治療監測及預后判斷等各個環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潘教授又介紹了目前國內常見的幾種自身抗體檢測方法,期間,他著重提到了間接免疫熒光法、免疫印跡法及化學發光法等。他詳細介紹了每種檢測方法的發展歷程、優勢特點和局限性。比如,潘教授提到對于ANA的檢測,間接免疫熒光法是ANA篩查的首選方法。在對免疫印跡法進行介紹時,他提到對于ANA的特異性抗體檢測,需要用免疫印跡法進行靶抗原確認。“抗體譜”檢測可以一次實驗就能檢測10多種自身抗體,非常簡便。截至目前,其臨床應用率也非常廣。但是,潘教授強調,對于一些有隨訪監測價值的自身抗體,如抗雙鏈DNA(dsDNA)抗體,它不但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特異性指標,其滴度變化與疾病活動度也密切相關,有隨訪監測的價值。所以針對抗dsDNA抗體的檢測,還需要采用ELISA或化學發光法等進行定量監測。緊接著,潘教授指出,化學發光法因其可定量、檢測靈敏度高、線性范圍寬、項目可靈活組合等優勢,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自身抗體檢測領域。尤其是化學發光法可根據疾病臨床診斷路徑對相應的指標進行單獨或組合檢測,不必每次進行全套自身抗體譜檢測,它符合DRG/DIP政策的實施。在滿足臨檢需求的前提下,還可以有效降低醫保及患者負擔。
最后,潘教授應用數篇文獻和案例強調了單一方法學具有局限性,常會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現象。因此,臨床實踐中,建議采用多方法學進行自身抗體的檢測,如ANA間接免疫熒光法篩查與特異性抗體檢測應同時進行,以避免僅用一種方法檢測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漏診。此外,潘教授也指出,目前國內外的多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的指南共識里也推薦,對于自身抗體的檢測,建議篩查和確認同步進行,即建議多方法學聯合進行檢測。
牟曉峰教授發表演講
講題:自身抗體檢測:賦能健康體檢新價值
牟教授主要從自身抗體在體檢中的應用背景、自身抗體檢測在體檢中的應用價值及自身抗體檢測在體檢中的應用討論三部分展開進行了介紹。首先他指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種多器官、多臟器受累的系統性疾病,患者生活質量較差。其被WHO列為繼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后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且其發病率和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此外,自身抗體檢測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預測、診斷、治療監測及預后判斷等各個環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緊接著,牟教授又針對多種自身抗體在體檢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詳細介紹。在“ANA檢測在體檢中的應用價值”部分,他匯總了國內外近年來的數篇文獻,指出一般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ANA陽性,且ANA的陽性比例與性別、年齡相關。低滴度的ANA通常被認為作為正常成分參與免疫調理或免疫穩態的建立。但是,高滴度的ANA要特別引起注意,特別是滴度≥1:160的ANA,是提示一般人群發生結締組織病(CTD)的風險因素。其中,在對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例進行的回顧性研究中,他提到早在SLE確診前數10年就可檢測到相關自身抗體。自身抗體的出現要遠遠地早于SLE的臨床癥狀。此外,他還強調,SLE患者的親屬SLE發病率要顯著高于一般人群,且其血緣關系越近,SLE的發病率就越高,呈現家族聚集性。牟教授又對其他自身抗體如抗AMA-M2抗體、抗磷脂抗體和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的疾病預警價值進行了介紹。
最后,牟教授對自身抗體檢測在體檢中的幾個實際應用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比如自身抗體健康體檢套餐,該如何定制?推薦進行自身抗體篩查的人群有哪些?針對體檢中自身抗體檢測出現的陽性結果該如何進行解釋等。尤其針對體檢中自身抗體檢測出現的陽性結果該如何進行解釋這一問題,牟教授應用了幾個體檢報告單進行了舉例說明,比如,ANA為陰性時,建議正常進行年度體檢即可。ANA為1:100低滴度陽性時,建議3-6個月復查自身抗體。ANA為1:1000高滴度陽性,且幾個特異性靶抗原陽性時,建議及時前往風濕免疫科就診。
熱點討論環節
薛娟教授(左上)、文振華教授(右上)、張春雷教授(左下)、吳曉康教授(右下)
Q1:作為三級醫院在哪些方面能協助基層醫院更好的開展自身抗體檢測?有哪些切實可行的方式或方法?
薛娟教授:
在基層工作方面我們得到河南省免疫學會自身免疫實驗診斷專業委員的大力支持。近5年組織14次實驗室與臨床專家基層巡講活動,成功幫扶十余家縣級醫院啟動自身抗體檢測項目。
醫院通過醫聯體建立轉診及對口支援機制,基層醫院不能處理的疑難患者可以快速轉診到上級醫院診治。
定期舉辦培訓班班,建立長期學習機制 三級醫院赴北京、上海等醫院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檢測理念;接收基層人員進修,進一步規范基層檢測技術,并通過支援、下鄉、巡診等持續監管,讓基層醫院檢測技術逐步規范,水平逐步提高。
文振華教授 :
認同薛娟教授的建議,基層醫院開展全面抗體檢測成本過高,需上級醫院給予扶助、支持。
張春雷教授 :
目前基層醫院很多做不到實驗室的標準化建設,特別是自免檢測缺乏標準、有短板。幫助基層醫院開展檢測可通過多一些室間、區域間、機構間的性能比對、上級醫院分發質控品,降低基層成本、監督基層檢測操作規范性來提升檢測能力。
Q2:在雙D背景下,如何理解醫保政策基于檢測套餐“解綁”、“應拆盡拆“等理念?如何在精準診療與“最少夠用”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基于當前現狀,臨床與檢驗對企業有何期望?
文振華教授 :
有PBC患者因檢測套餐“解綁”漏檢膽管酶,致11年后發現肝硬化,檢測套餐“解綁”可能延誤診斷。患者在懷疑自身免疫病進行初篩時,若拆開抗體檢測,有可能增加患者時間和經濟成本。頭部醫院檢驗科可提供自身抗體檢測的評價數據(如某些項目聯合檢測的性價比、統計學價值)和醫保談判,證明其檢測價值。
吳曉康教授 :
說到“解綁”,目前是大家都要面對的問題。衛健委已明確要求大型醫院率先示范,做到“能拆盡拆”。去年起,我們就根據臨床與患者實際需求,開始選擇性拆分;近來,我們再次召集學科組長商量拆分方案。過去確實存在一些過度檢查的現象,國家此舉也是為了保證我們診療過程達到精準。難點在于“怎么拆”?這方面我們的做法就是跟臨床積極的溝通。目前我們檢查項目大概有500多項,全部拆分后讓臨床醫生逐項勾選,即大幅增加工作量,又易遺漏。另外檢測技術迭代快,許多臨床醫生對檢驗項目的認識,仍停留在教科書層面,對新技術、新項目并不熟悉,形成“雙向盲區”。因此與臨床保持高頻溝通,結合本院特色與地方政策,制定相應的項目清單。對于精準診療和“最少夠用”,我認為是不沖突的,如能做到“精準”,肯定是最少夠用的,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應該能夠找到平衡。對于企業,我們有兩大訴求:第一是提供靈敏度、特異性更高的優質試劑;第二推出類似 POCT 的簡便方案,兼顧小樣本量、低成本和易操作。
薛娟教授:
在目前國家醫保政策下檢驗要在質量、效率、成本方面做好平衡,對與自身抗體檢測方面來說,存在基礎項目收費方法學不明確,一些方法學成本較高,對與新項目如神經自免、肌炎等臨床有需求但沒有物價,在實驗室開展有困難。基與當前現狀我們也期望企業能不斷優化產品性能在質量、效率保證的前提下提供更有性價比的價格體系。
張春雷教授 :
近期我們已將絕大多數檢測套餐拆分到最小單元,但 ANA 譜和 ENA 譜目前無法拆分——一旦拆分,項目幾乎無法開展,除非直接停檢。對于“最少夠用”的原則,我們亟需可落地的操作規范,例如專家共識或行業標準文件,為臨床提供明確指引。我們目前的做法是:按疾病分類列出所有相關檢測,醫生先整體勾選,再刪除不需要的子項,從而減輕選擇負擔;該模式仍在試用,效果待評估。以中醫為例,過去開三五味藥即可,如今往往十幾味藥成方,這恰恰反映了臨床診斷的復雜性與套餐化傾向。國家持續加大疾病預防投入,公眾體檢時也希望“一網打盡”所有潛在疾病;精準壓縮項目,也需要較高的診療水平。因此,仍需權威指南或共識給出細化建議,這是個人看法。關于對企業的期望,我認同吳主任的觀點:POCT 產品在我們醫院同樣有需求。核心仍是成本問題——部分檢測項目本身無利潤。例如甲乙流抗原檢測,醫院收費近百元,而淘寶自測僅幾十元,既便宜又方便。因此,開發成本可控、操作簡便的 POCT 產品,將是滿足臨床和患者需求的重要方向。
鐘田雨教授總結 :
“解綁”已是大勢所趨,如何用有限資金獲得更高價值的檢測結果,需要多方協同發力:檢驗人員與臨床加強溝通、企業持續提供支持、積極引入 AI 技術,并依托權威指南的循證推薦,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Q3:當檢測結果和臨床診斷不符時,檢驗如何與臨床進行有效溝通?檢驗與臨床溝通及融合發展的現狀和遇到的瓶頸是什么?如何破解?
吳曉康教授 :
這其實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首先我們應自查,“分析前”過程,護士采血的時候是否標準,護工運送標本過程是否正常,這里舉例如:護工運送過程的失誤造成檢測結果與臨床不符的問題。分析檢驗中的問題,比如人員輪崗、試劑批次更換等都可能引入偏差。當排查自身沒有問題時,積極與臨床溝通,以我個人的經驗能夠解決80%-90%的問題。如乙肝DNA檢測結果與乙肝五項結果不符時,經與熟悉患者病情的感染科醫生溝通,確認該患者為隱匿性肝炎,立刻解決了很多的疑惑。我們要主動融入診療過程,讓檢驗人員真正了解疾病全貌和臨床需求。自去年起,我們按“臨床路徑”整合檢測項目進行臨床宣講。比如,我們把所有與感染相關的檢測項目集合起來,推薦“首選項目”,基于不同感染部位需檢測的項目,再按照病情監測以及重癥/中晚期檢測的項目,以臨床的思維去推薦檢測組合,醫生按路徑勾選,既精準又省時。
薛娟教授 :
當檢驗結果與臨床診斷不符時,我們首先會啟用實驗室復檢程序,追蹤標本全流程管理,當確認檢測流程及檢測結果沒有問題時我們會和臨床針對該病例進行全方面溝通,并建立病例持續追蹤。
在自身抗體檢測方面我們檢驗與臨床溝通及融合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是:1、實驗室開展的檢驗項目不能完全滿足臨床檢測需求 2、實驗室及臨床醫生對檢測結果的解讀存在一些差異 。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如:積極進行物價申請、進行臨床調研不斷開展新項目,優化報告時間等;在溝通方面我們檢驗醫師團隊進行固定科室對接,不定期的進行臨床面對面交流,建立臨床溝通微信群,上級醫院專科進修學習、臨床門診觀摩、參與臨床查房、MDT討論,定期邀請臨床醫生來檢驗科做病例分享等,在交流和學習過程中臨床更了解檢驗流程,理解檢驗存在的局限性,實驗室人員了提高臨床思維,在結果解讀方面有了進一步認識。
張春雷教授 :
我認為,檢驗與臨床之間的根本矛盾在于“臨床困惑”——雙方對結果的理解角度不同。要化解這種困惑,關鍵在于提升實驗室自身的專業水準,讓檢驗結果真正能為臨床所用。臨床醫生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數據,而是“簡明、可執行、有效”的臨床建議。因此,歸根結底,還是要從提升我們自身能力做起。
文振華教授 :
我們發現患者抗體檢測結果和臨床不太符合時需和檢驗科溝通,實驗室用多試劑復檢或送上級質控中心復核。臨床和檢驗溝通很重要,可安排新臨床醫生到檢驗科輪崗1-2月,了解抗體類型、對應的疾病背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疾病。
鐘田雨教授 :
四位專家對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討論,自己也收獲很多,作為檢驗人一定要走出實驗室,與臨床溝通交流才能把新的技術項目推廣出去,才能在這種小套餐,“最少夠用”的范圍內實現診斷的價值。
鐘田雨教授總結
自身免疫病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慢性疾病,起病隱匿、表現多樣,診治難度極大。本次大會通過對《基層醫療機構開展自身抗體檢測與應用的專家共識》的解讀,匯集多位專家在分級診療、多方法學聯合應用及健康體檢推廣方面作了具有真知灼見的報告,意義深遠。隨后幾位專家的討論聚焦檢驗實踐熱點,大家暢所欲言,均感受益良多。本次會議有力推動了自身抗體檢測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普及與落地,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診療能力。再次感謝各位專家及與會同仁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