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佛山基孔肯雅熱疫情引發廣泛關注。自7月8日首發病例報告以來,截至7月23日,佛山五區累計確診3645例,主要集中在順德區。另外,WHO專家22日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國家疾控局近日派出工作組赴佛山現場指導,要求統籌協調全省力量,加強監測預警,提升檢測能力。對于還未發生疫情的地區,要未雨綢繆,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基層醫務人員鑒別診斷能力。堅持蚊媒傳染病多病同防,同時做好基孔肯雅熱、登革熱、寨卡、瘧疾等防控工作,警惕境外輸入風險。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通過受感染的蚊子傳播給人類的病毒性疾病。在我國傳播媒介主要為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
典型癥狀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為1-12天,多為3-7天。患者會突然出現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
發熱會持續1-7天,伴有寒戰、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惡心、嘔吐等。
- 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后第2-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干、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數天后消退,可伴脫屑。
- 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緩解,部分病例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
- 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熱重癥發生的高風險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需要及時就醫。
白紋伊蚊
蚊媒傳染病多病同防
蚊媒傳染病是指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病原體的一類疾病,在我國需重點防范的除了基孔肯雅熱,還有登革熱、寨卡、乙腦和瘧疾等,早期快速的診斷檢測是防控的關鍵。
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是全球傳播最廣泛的蚊媒傳染病之一,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可分為4種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潛伏期為1-14天(平均4-7天),多數登革熱患者在臨床上表現為輕度或自限性癥狀。登革熱的典型病程分為三個階段:發熱期、危重期和恢復期。在發熱期,患者通常出現高熱(> 38.5℃),伴隨頭痛、嘔吐、肌肉疼痛、關節疼痛,有時還伴有短暫的皮疹。一小部分患者可能發展為致命性登革出血熱綜合征。
寨卡
寨卡病毒也是主要通過伊蚊傳播的一種黃病毒,1947年在烏干達的猴子中首次被發現。因為在2016年被發現它與新生兒神經系統畸形相關聯以及它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蔓延而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寨卡病毒與其他蚊子傳播的黃病毒屬疾病,如登革熱,日本乙型腦炎,黃熱病,西尼羅河病毒密切相關。
黃熱病
黃熱病是一種由黃熱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YFV)引起,經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為3-6天。感染最初階段的特點是發熱、肌肉疼痛、頭痛、食欲不振、惡心或嘔吐。多數情況下,癥狀在3-4天后消失。一小部分患者可發展為毒性形式的疾病,伴有發熱、黃疸、虛弱、出血、休克以及肝、腎和心肌損傷,其中約有一半患者死亡。
日本乙型腦炎
日本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經蚊蟲叮咬傳播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乙腦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病死率和后遺癥率均較高。乙腦發病隱匿、起病急、病情發展較快。發病初期的主要癥狀有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嗜睡等,易被誤認為是感冒。目前尚無針對乙腦的特效抗病毒藥物。
基孔肯雅病毒實驗室檢測
為了解基孔肯雅病毒遺傳多樣性及傳播特征,伊蚊媒介生物帶毒率和病毒載量,評估疫情擴散范圍,需進行實驗室檢測。
常用檢測方法主要有3種:血清學檢測、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1]。其中病毒培養是金標準。一般情況下,病毒分離與核酸檢測宜采用發病后1周內的血清;IgM抗體檢測宜采用發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體的檢測宜采用發病1周后的血清。
(一)血清學檢測
1. 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檢測
采用的方法有:ELISA法、免疫熒光法和免疫層析法等。
2. 意義
- IgM陽性結果,表明患者新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熱早期診斷。
- IgG陽性結果,表明曾受到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抗體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則可確診。
圖1 Current Topics in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IntechOpen.
(二)病原學檢測
1. 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
一般發病后7日內在多數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凍存伊蚊標本也可進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RT-PCR等核酸擴增的方法檢測。
2. 病毒分離鑒定
常用Vero、C6/36等敏感細胞系開展病毒分離,分離物可以免疫熒光法或核酸檢測進行鑒定。
3. 意義
患者血清中分離到基孔肯雅病毒和/或檢測到病毒核酸后,可確診基孔肯雅病毒感染。
歐蒙助力基孔肯雅病毒精準診斷
歐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變態反應性疾病檢測領域擁有豐富的檢測產品和多方法學技術平臺。歐蒙基孔肯雅病毒抗體檢測產品采用ELISA和間接免疫熒光法(IIFT)兩種方法學,除此以外還可以檢測寨卡病毒、登革病毒1-4型、蜱傳腦炎病毒、西尼羅病毒、日本乙型腦炎病毒、黃熱病毒等,協助臨床有效鑒別診斷,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精準監測依據,助力科學防控。
參考文獻
[1] 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
[2] GLOBAL CHIKUNGUNYA EPIDEMIOLOGY UPDATE, WHO JUN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