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由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舉辦的《醫學月月談(第5期)——自身抗體與感染前沿論壇》于線下(武漢)線上同步舉行。本次論壇由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中西醫結合腎臟疑難病會診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特聘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及南開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謝院生教授擔任大會主席,湖北省檢驗學會主任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孫自鏞教授擔任大會執行主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汪峰教授擔任大會主持嘉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黃卓春教授、武漢市中心醫院萬茜茜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侯紅艷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王云教授作為講課嘉賓,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吳士及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蔡鵬程教授、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郭飛波教授、十堰市太和醫院李杰教授、武漢市中心醫院王卉教授作為本次大會的討論嘉賓。
致辭嘉賓謝院生教授
謝教授代表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北京中西醫結合腎臟疑難病會診中心以及一味書院對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及各位朋友參加第5期“醫學月月談”的學術交流活動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謝教授簡單介紹了“醫學月月談”的前身“腎病月月壇”的歷史,“腎病月月壇”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的線上學術交流活動,以腎臟病或系統性疾病腎損害的診治為主,每期一個主題,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升級為“醫學月月談”?!搬t學月月談”是一個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解決臨床問題為目的,接地氣的醫學交流活動。我們榮幸地邀請到在該領域造詣深厚、經驗豐富的孫自鏞教授擔任本次會議的執行主席,相信在孫教授的統籌指導下,會議必將取得豐碩成果。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致辭嘉賓孫自鏞教授
孫自鏞教授對謝院生教授表示感謝,并對月月談的學術價值給予高度肯定。
當前,自身免疫性疾病診療水平顯著提升,但其與感染的復雜交互關系仍面臨諸多挑戰。感染既可誘發或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免疫調節異常與抑制治療又使此類患者成為感染高危人群。這種雙向影響的復雜性更因宿主個體差異而顯著增加。深入探究二者關聯,不僅具有重要理論價值,更能為感染防控、免疫治療風險評估及診療策略優化提供關鍵依據。
本次論壇特邀多位專家,就自身抗體、感染免疫及風濕免疫等領域分享臨床與科研進展。期待與會同仁暢所欲言、碰撞思想,共同開拓這一充滿機遇的學術疆域,為患者健康事業貢獻力量。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演講嘉賓黃卓春教授
講題:自身抗體檢測的質量管理
自身抗體檢測需要進行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的全過程質量管理。
黃卓春教授首先對自身免疫病及自身抗體檢測進行了概述,自身免疫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總體發病率達到3%-5%。患者樣本來自臨床各科室,臨床對自身抗體檢測的應用及結果解釋需求增大,檢測重要性凸顯,各種檢測方法學也不斷涌現。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是自身抗體檢測臨床應用的前提和關鍵,而質量管理是確保檢測結果的核心,它涉及檢驗前、檢驗中和檢驗后的全過程。
對于檢驗前質量管理,黃教授強調質量管理體系建立的重要性,包括程序性文件、質量手冊、相關的各種記錄及支撐性材料,要明確質量管理的內容和目的。檢測項目的確定需要根據臨床相關性設定,要了解其臨床意義及檢測方法學的特點,并做好與臨床的溝通。性能驗證上,黃教授強調,在自身抗體新檢測程序應用前,需根據相關的行業標準、指南等進行性能驗證,性能驗證指標的選擇應滿足該項目的預期用途。定性檢測程序可采用符合率、精密度、檢出限、參考范圍等指標;定量檢測程序可采用正確度、精密度、檢出限、線性區間、參考范圍等指標。黃教授還指出,自身抗體檢測程序應用后,還應定期進行性能驗證;在嚴重影響檢驗程序性能的情況發生時,比如儀器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重要部件故障、設施和環境的嚴重失控等,也需要進行重復性能驗證。
檢驗中質量管理,黃教授強調了室內質量控制以及室間質量評價。室內質量控制包括質控品、質控界限、質控規則等。質控品方面,黃教授著重分享了參考CNAS GL005‐2018進行自制質控品的制備和驗證經驗。質控界限方面,黃教授分享了新批號質控品質控界限的設置方法。室間質量評價是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黃教授強調實驗室應參加自身抗體檢驗相關室間質量評價或能力驗證,包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省市級臨床檢驗中心等組織的評價活動;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的實驗室間比對活動。無室間質量評價計劃的自身抗體檢測項目,應有替代評估方案,替代方案可采用分割樣本比對等。
最后關于檢驗后質量管理,黃教授談到了檢測結果的發布以及樣本儲存的問題。黃教授強調,實驗室應規定檢驗后臨床樣品的保存時限以及樣品的儲存條件,并建立樣本穩定性清單,以幫助判斷樣本是否在穩定期內,能否進行追加檢驗。黃教授提到,當制造商提供的樣本穩定性在臨床實踐不便時,可進行樣本穩定性擴展驗證,延長樣本的儲存時限,或改變樣本的儲存條件,從而更好的為臨床提供可靠的檢測報告。
演講嘉賓萬茜茜教授
講題:自身抗體與間質性肺病診斷前沿分享
自身抗體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TD-ILD)早期識別、精準診斷、個體化治療及預后評估的核心預測指標。
ILD以肺間質炎癥和纖維化為特征,病因復雜,是CTD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可見于系統性硬化癥(SSc)、類風濕關節炎(RA)、多發性肌炎/皮肌炎(PM/DM)、干燥綜合征(SS)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等。不同CTD-ILD在臨床、影像、病理及預后上差異顯著,診斷和鑒別診斷較為復雜且治療方案個體化差異大。炎癥與纖維化相互驅動疾病進展,部分患者可發展為進行性肺纖維化(PPF),嚴重威脅生命。對于ILD患者,進行自身抗體譜檢測(包括ANA、ENA、抗CCP、RF和肌炎自身抗體譜等)至關重要,已被多部指南和共識推薦為常規項目,其有助于發現臨床表現隱匿的潛在CTD。
萬教授通過一例臨床病例的診療過程,強調ILD患者篩查自身抗體的重要性。一例活動后氣短5年的45歲女性患者,最終根據ANA 1:1000、抗Sm/SSA/SSB陽性及RF高滴度陽性,確診為SS相關淋巴細胞性ILD。臨床實踐表明,當其他檢查難以確診時,特征性自身抗體常為CTD-ILD提供關鍵診斷線索,使患者能及時接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顯著改善預后。
特定自身抗體是CTD合并ILD的危險因素及預測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重要指標。2023年日本共識明確指出,不同CTD中出現特征性自身抗體是合并ILD的危險因素。例如,SSc中的抗拓撲異構酶I(抗TopoI)抗體、PM/DM中的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ARS,如抗Jo-1、PL-7等)和抗MDA5抗體。其中,抗MDA5抗體陽性是ILD快速進展(RP-ILD)和急性惡化的高危因素,高滴度抗MDA5抗體提示不良預后。目前強烈建議所有ILD患者篩查肌炎抗體譜,值得注意的是,抗Ro52抗體常與抗ARS或抗MDA5共存,提示預后更差。在RA中,抗CCP陽性及高滴度RF是RA-ILD的危險因素,IgM RF陽性還與住院和死亡風險相關。在SS中,60%-80%患者抗SSA陽性(EULAR-ACR診斷標準之一),30%-40%抗SSB陽性。此外,抗CA-III抗體是SS-ILD獨立的纖維化預測因子;抗SP100抗體可預測抗SSA陰性患者的肺功能惡化;抗肺泡上皮抗體滴度升高提示急性加重;抗Ro52抗體共存顯著增加死亡風險。
除自身抗體外,血清KL-6水平升高也是預測ILD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多個指南和共識提出,血清KL-6是評估CTD-ILD病情的重要實驗室依據。此外,血清IL-18、CXCL11和CTGF等也可能是潛在的CTD-ILD生物標志物。
總之,自身抗體檢測貫穿于CTD-ILD的早期篩查、明確診斷、個體化治療決策及預后評估全過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臨床應常規開展相關檢測,并持續關注新型自身抗體研究,以提升CTD-ILD診療水平。
演講嘉賓侯紅艷教授
講題:抗內皮細胞抗體檢測的臨床價值研究
抗內皮細胞抗體檢測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的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的臨床預測價值。
侯紅艷教授深入闡述了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的檢測方法、損傷內皮細胞的機制及其在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臨床價值,重點分享了其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癥(SFTS)患者中自身抗體產生情況及內皮細胞損傷與凝血障礙的關聯研究,指出相關機制仍有很大探索空間,以期通過后續研究找到有效干預措施來降低患者病死率。
侯紅艷教授圍繞抗內皮細胞抗體(AECA)的臨床價值與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FTS)的免疫機制展開系統講解。AECA 作為靶向血管內皮細胞的自身抗體,可通過上調粘附分子(如 ICAM、VCAM-1)從而增強單核細胞浸潤,誘導白介素等炎癥因子釋放,促進凝血紊亂及血栓形成,以及直接誘導內皮細胞凋亡等四大途徑損傷血管內皮。目前臨床主要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滴度分為 1:100、1:320、1:1000 三個水平。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AECA 在系統性血管炎、SLE、狼瘡腎病等疾病中陽性率顯著,如 SLE 患者中 AECA 陽性率約 50% 且與疾病活動度(SLEDAI 評分)密切相關。侯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在 1334 例免疫相關性疾病患者中,系統性自身免疫病及自身免疫性腎病的 AECA 陽性率接近 50%,血管炎中白塞病陽性率超 50%。整體看,多數 AECA 陽性為 1:100 的低滴度,但在血管炎、關節炎和系統性自身免疫病中更常見 1:320 及以上高滴度。
由新布尼亞病毒(SFTSV)感染引發的 SFTS,臨床無特效治療且病死率達 12%-50%。侯教授團隊對該疾病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侯教授團隊發現,在 105 例 SFTS 患者中,AECA 陽性率超 50%,死亡組中高滴度 AECA(≥1:320)比例顯著高于存活組,且 1:1000 滴度僅在死亡組出現,生存分析顯示高滴度 AECA 患者 28 天病死率顯著升高。進一步研究表明,AECA 陽性患者年齡更大,更易出現意識紊亂,體內炎癥因子(IL-1β、IL-6 等)及外周血 CD19+B 細胞比例顯著升高,而動態檢測顯示 AECA 在死亡組中持續高表達,磷脂類抗體則可能在急性期后轉陰。
機制層面,SFTSV 感染靶向 B 細胞與單核細胞,導致漿母細胞異常增殖,其比例與病毒載量呈強相關性。死亡患者中雙陰性 B 細胞(尤其是 DN2 亞群)顯著升高,該細胞可分化為漿細胞并產生自身抗體。此外,肥大細胞激活釋放類肝素物質及糜蛋白酶等,破壞血管內皮連接,與內皮損傷指標 TM、TPAIC 上調共同加劇凝血紊亂,而 AECA 的產生可能通過促進內皮細胞凋亡及炎癥級聯反應進一步惡化病情。
侯教授指出,當前 AECA 在 SFTS 中的作用機制仍有探索空間,未來需深入研究其與病毒復制、免疫細胞亞群的動態關聯,以期基于 AECA 檢測建立精準預后模型,并開發針對性干預措施,為降低 SFTS 病死率提供新策略。
演講嘉賓王云教授
講題:SLE的細胞免疫紊亂研究進展
免疫細胞數量失衡、細胞亞群功能異常和細胞因子水平異常促進SLE的發病。
王云教授首先分享了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基本概念、全球及中國的流行率、發病機制、現有分類標準、疾病活動度主要評估工具。
在分類標準方面,王云教授指出,SLE診斷具有較大挑戰性,尤其是在初級醫療層面準確率較低,需依賴風濕免疫??漆t師的參與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因此,王云教授團隊基于775例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的臨床信息和自身抗體、血常規等常規實驗室檢測數據,特征篩選后結合多種機器學習算法,通過訓練集5折交叉驗證、驗證集優化、測試集評估、外部驗證等流程,建立了一種簡單快速的基于機器學習的SLE診斷模型。該分類模型性能優越、易部署,僅依賴常規實驗室指標就能快速精準分類SLE,很好地提升了非專科醫生的分類判斷能力。
王云教授還指出,SLE疾病活動度評估工具的選擇受到醫師的個人偏好、專業知識、評估成本和用時的影響,臨床上亟需快速、簡便、有效的評估工具。因此,王云教授使用開創性的機器學習模型,使用客觀的實驗室指標,提供了一種新的評估方法,可以快速、及時和準確地評估SLE活動性,指導治療使患者達到良好的預后。
在SLE的免疫狀態上,大量研究表明B細胞是SLE發病的主要貢獻者,其通過識別自身抗原、接收多信號協同激活分泌大量自身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最終介導組織炎癥損傷。最新研究發現,年齡相關B細胞在SLE中升高,促進疾病的發展。SLE患者的NK細胞功能受損(減少的脫顆粒和細胞毒性),并存在大量抗KIR自身抗體。CD4+T細胞亞群表現為分化失衡,Treg功能減弱,Th2、Th17功能增強。最新研究發現年齡相關輔助性T細胞比例與SLE疾病活動度呈正相關。對于CD8+T細胞主要研究發現其細胞毒功能受損,尤其是CD38+ CD8+T細胞擴增加重感染。也有研究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及組織中KIR+CD8+T細胞比例升高,但具體表達情況和作用機制尚不清晰。因此,王云教授團隊收集了53例SLE患者,通過流式評估免疫狀態、KIR分子表達分布以及KEGG基因譜差異分析,最后檢測細胞因子進行功能驗證,發現SLE患者免疫失衡,KIR+CD8+T細胞毒性潛能受損。
最后,王云教授還分享了其他免疫細胞在SLE中的相關研究:單核細胞通過加劇炎癥反應、中性粒細胞通過形成NETs捕獲雙鏈DNA、pDC通過產生I型干擾素和血小板通過激活和黏附增強與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等等,共同參與SLE的發病。
【專家討論】
吳士及教授 :
Q1:自身抗體項目檢測中,存在性能驗證、批間比較、室內比對等涉及判斷標準的問題。自身抗體檢測的質控標準缺乏明確依據和來源,如何確定允許的偏差?
黃卓春教授:
在自身抗體檢測的質量管理方面,遵循的原則是優先參考權威行標、指南或共識發布的標準。若無標準,參考同類檢測原則,結合試劑制造商數據設定可接受標準。對于定量項目,不斷累計CV 值優化質量管理目標。
Q2:臨床醫生對抗MDA5抗體滴度檢測的期望是怎樣的?是否有MDA5滴度檢測的閾值以及稀釋檢測的必要性?
萬茜茜教授:
作為臨床大夫希望檢驗科能提供具體數值,而非 “>上限值”的報告,滴度的變化和病人的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是密切相關的。臨床上觀察到抗MDA5抗體滴度大于300的患者死亡率高,但不同患者情況差異大,需結合臨床綜合判斷。
蔡鵬程教授 :
Q:使用多方法學(如IIF/ELISA/CLIA)檢測自身抗體,結果沖突時如何進行選擇?
黃卓春教授:
目前對于自身抗體的檢測,不同方法學各有優缺點,在報告中注明方法學對檢測結果可以進行更好的解釋。比如共識建議抗雙鏈DNA抗體可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ELISA等方法檢測。其中,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抗雙鏈DNA抗體對SLE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而對SLE疾病活動性進行監測時,建議定期使用同種定量檢測方法進行抗雙鏈DNA抗體的檢測。多種方法學的檢測給臨床醫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可以根據具體場景和病人情況選擇檢測方法并判斷檢測結果。
萬茜茜教授:
不同方法學會導致結果差異,在報告中注明方法學、質量控制十分重要,不同方法結果差異需結合整體病情綜合評估。在臨床中更傾向于有數值的結果,便于判斷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
郭飛波教授:
Q1:目前自身抗體的檢測有多種方法學,各自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如何?
黃卓春教授:
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評價需結合檢測系統和檢測對象的臨床狀態等綜合分析,建議根據臨床疾病診療的需求來選擇相應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檢測方法。
Q2:不同平臺,相同抗體的結果怎么比對?
黃卓春教授:
不同檢測平臺間的比對遵循相關的行標、指南和共識。不同方法學在臨床上檢測結果不一致時需結合檢測系統以及患者臨床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Q3:無癥狀人群會出現自身抗體陽性,有沒有臨床干預閾值,是否需要提前干預?
萬茜茜教授:
低滴度ANA陽性(如 1:80 或 1:100)且無其他癥狀者無需過度干預,只需隨訪觀察。自身抗體陽性僅反映免疫紊亂,與發病尚有明顯距離,需結合臨床綜合判斷。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異質性大,同一抗體陽性在不同患者中表現各異,診斷需依據分類標準并排除其他疾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李杰教授:
Q:請教侯教授:多數自身抗體發生變化一般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在做重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隨訪時,為何選擇7天采集第二次血樣?其依據是什么?
侯紅艷教授:
一是本研究是回顧性挑選住院患者的留存血清樣本,而患者的住院周期一般是5-7天,并且從發病到入院的中位時間也是7天左右;二是為了平衡樣本量,若選擇14天,樣本量會偏少。綜合考慮現實因素和樣本入組問題,探索性的選擇了7天的時間間隔。若后續能拿到更長時間周期的動態血清樣本,數據會更有價值。
武漢市第一醫院檢驗科黃偉老師:
Q:有兩個問題請教萬教授,一是風濕免疫科和呼吸內科如何做好溝通和對接對間質性肺病患者進行有效診斷?二是肺泡灌洗液中是否有其他的一些marker值得探索?
萬茜茜教授:
風濕免疫科與每個科室都有交疊,我們醫院風濕免疫科可能有一半的病人由風濕科會診后從其他科室轉入。在患者管理方面,治療方案主要以患者癥狀和科室負責方向進行制定。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可在呼吸科就診,風濕免疫科可協助制定治療方案。以風濕免疫科為特征的疾病,比如紅斑狼瘡,存在多系統受累應轉風濕科進行診治。CTD-ILD患者的治療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分析,部分患者病情穩定并不需要治療,呼吸科醫生在診斷ILD時也需要對這類患者進行自身抗體的檢查以明確ILD的類型,從而能夠明確治療方案。CTD-ILD的治療要實現雙達標,即原發病達標和間肺達標,原發病達標是最重要的,間肺病變的達不達標取決于是否屬于進展性間肺,是否有治療的意義。
肺泡灌洗液生物標志物目前還處于科研階段,臨床沒有廣泛應用。肺泡灌洗液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單純以肺泡灌洗液診斷疾病是不全面的,后續值得大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后,汪峰教授對本次論壇進行了總結。汪教授再次重申了本次會議的主題——自身抗體檢測和感染。他指出,通過四位老師的精彩演講,我們了解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與感染密切相關,感染導致的免疫過激是發病重要機制。在檢測工作中,除自身免疫病檢測自身抗體外,也可嘗試細胞免疫檢測;同時,在感染性疾病檢測中,自身抗體的檢測也有一定價值。汪教授希望本次會議能為臨床和檢驗領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方面提供有益的啟發。他還強調,會議旨在為湖北從事自身免疫病檢測的專業人員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經驗分享與學術交流,期待未來大家能在這一平臺上持續分享更多進展。
總結過后,汪教授對所有與會的講者、點評討論嘉賓、聽眾及工作人員表示誠摯的感謝,感謝講者及點評嘉賓的無私分享,感謝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至此,本期論壇成功落下帷幕。
下期內容更精彩,期待我們下次再相聚!
↑↑長按上方的二維碼,觀看精彩會議回放↑↑